閉式冷卻塔的核心原理是通過 **“封閉的內循環(被冷卻介質)” 與 “開放的外循環(冷卻介質)” 之間的間接熱交換 **,實現被冷卻介質的降溫,同時避免被冷卻介質與空氣直接接觸(防止污染、蒸發損失)。其工作流程可拆解為 “內循環散熱”“外循環冷卻”“熱量排出” 三個關鍵環節,具體原理如下:
在理解原理前,需先明確閉式冷卻塔的核心組件,它們是熱交換的 “載體”:
-
內循環系統:由密閉盤管(核心換熱部件)、循環泵、管道組成,內部流動的是需降溫的 “被冷卻介質”(如工業冷水、乙二醇溶液、潤滑油等),全程封閉不與外界接觸。
-
外循環系統:由噴淋裝置(噴灑冷卻水)、填料層(分散冷卻水)、風機(驅動空氣流動)、集水箱(回收冷卻水)組成,外部流動的是 “冷卻介質”(通常為普通自來水或軟化水),用于冷卻盤管外表面。
-
通風系統:由風機、風筒組成,負責將外循環中吸收熱量的 “濕熱空氣” 排出塔外,加速熱交換。
閉式冷卻塔的降溫過程,本質是 “被冷卻介質的熱量→通過盤管傳遞給外循環→再通過空氣帶走熱量” 的間接傳遞過程,具體分為三步:
需降溫的被冷卻介質(如 35℃的工業水)在循環泵的驅動下,進入閉式冷卻塔的密閉盤管內,并沿著盤管內部流動。
此時,介質攜帶的熱量會通過盤管壁(金屬材質,熱傳導性好)傳遞到盤管外表面,介質自身溫度逐漸降低(如從 35℃降至 30℃),最終流回生產設備或空調系統,完成 “冷卻→回流” 的內循環。
關鍵特點:內循環全程封閉,被冷卻介質不會與空氣、灰塵、雜質接觸,因此不會被污染,也幾乎沒有蒸發損失(僅微量因管道泄漏損失),適合對介質純度要求高的場景(如電子、醫藥行業)。
外循環的核心是用 “冷卻水 + 空氣” 共同冷卻盤管外表面,加速熱量傳遞,分為兩步:
-
噴淋降溫:集水箱中的冷卻水(外循環介質)在噴淋泵的作用下,通過噴淋裝置均勻噴灑到盤管外表面,形成一層薄薄的水膜。
這層水膜會快速吸收盤管外表面的熱量(來自內循環介質),自身溫度升高(如從 25℃升至 32℃),同時部分水會因吸收熱量而蒸發(蒸發過程會帶走大量潛熱,是外循環降溫的主要方式之一)。
-
填料輔助散熱:未蒸發的冷卻水會順著盤管流到下方的填料層(通常為 PVC 波紋板),填料會將水流分散成更小的水滴或水膜,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,進一步吸收熱量。
風機啟動后,會在冷卻塔內部形成負壓,驅動外界的常溫空氣(如 28℃)從塔體兩側或底部進入,與盤管外的 “水膜”、填料層的 “水滴” 逆向或垂直接觸:
-
空氣與水接觸時,一方面會帶走水膜 / 水滴的顯熱(溫度差導致的熱量傳遞),另一方面會加速水分蒸發(帶走潛熱);
-
吸收熱量后的空氣會變成濕熱空氣(如溫度升至 34℃、濕度增大),最終通過風機從塔體頂部排出室外。
同時,未蒸發的冷卻水會匯集到集水箱,再次被噴淋泵輸送至噴淋裝置,形成 “外循環” 的重復利用(僅需定期補充蒸發和排污損失的少量水)。
對比開式冷卻塔(被冷卻介質直接與空氣接觸),閉式冷卻塔的 “封閉性” 正是源于內循環的獨立設計:
-
開式冷卻塔中,被冷卻介質直接噴灑在填料上與空氣接觸,易被灰塵污染、因蒸發導致濃度升高(需頻繁補水和排污);
-
閉式冷卻塔中,被冷卻介質僅在密閉盤管內流動,不與空氣、外循環水接觸,從原理上避免了污染、蒸發損失和結垢風險(僅外循環水需處理)。
被冷卻介質(內循環)→ 流經密閉盤管→ 熱量通過盤管壁傳遞給外循環→ 外循環水噴淋吸熱 + 蒸發→ 風機帶入冷空氣帶走熱量→ 濕熱空氣排出→ 被冷卻介質降溫后回流。
這一過程實現了 “高效散熱” 與 “介質保護” 的雙重目標,也是閉式冷卻塔在對介質純度、節水要求高的場景(如數據中心、精密制造)中廣泛應用的核心原因。